期刊
  出版年
  关键词
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
Please wait a minute...
选择: 显示/隐藏图片
1. 基于人口和能耗数据估算北京人为热排放
王耀庭, 孟春雷, 苗世光, 郑祚芳, 李青春
干旱气象    2020, 38 (1): 89-99.  
摘要231)      PDF(pc) (3717KB)(1266)    收藏
利用2002、2010、2015年北京地区空间分辨率为1 km×1 km的人口密度和统计年鉴的总人口、车辆数、道路面积、12类能耗数据,获取能耗分时系数,优化由交通产生的人为热计算方法,计算北京地区冬、夏季节人为热,并研究其时空分布特征。结果表明,人为热主要由交通产生,最低占比40%,高峰期可达80%。电力、能耗产生的人为热各占约15%,冬季供热占比约15%,人体代谢约3%。交通产生的人为热呈早晚双峰结构,分别发生在08:00和18:00(北京时,下同);电力产生的人为热冬季为双峰结构,峰值在09:00和20:00,夏季为弧形结构,弧顶发生在15:00;能耗产生的人为热冬季为主、次峰形态,主峰出现在09:00,次峰出现在18:00,夏季为单峰形态,18:00为峰值。一天中01:00—11:00,电力和能耗产生的人为热冬季大于夏季,其余时间相反;夏季00:00—07:00,电力产生的人为热大于能耗,其余时间能耗大于电力;冬季所有时刻,能耗产生的人为热大于电力。2002—2015年人为热逐年增大,冬季峰值从130 W·m-2增至330 W·m-2,夏季从120 W·m-2增至300 W·m-2。交通产生的人为热逐年大幅增大;电力产生的人为热2015年最大,约为20 W·m-2,2010和2015年接近,但比2002年都有明显增加;能耗产生的人为热呈现出与电力完全相反的特点。人为热空间分布与人口密度分布有很强的相关性,人为热高值区主要在人口密集的城市核心区,2002年冬、夏人为热最大值分别为300、240 W·m-2,2010年分别为660、431 W·m-2,2015年分别为666、423 W·m-2。

相关文章 | 多维度评价
2. 北京地区公众气象服务需求分析
段欲晓, 潘进军, 李青春
J4    2009, 27 (2): 172-176.  
摘要1433)      PDF(pc) (1021KB)(1891)    收藏

2006年7、8月份在北京地区开展了一次大范围的公众气象服务需求调查,本文在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,从公众对气象信息的关注程度、公众对气象服务的意愿付费情况及对气象服务改进的需求3个方面进行了研究,并运用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对公众的气象信息需求进行分析阐述,揭示出其规律性。结果反映出公众对气象信息及其价值的认识还比较有限,气象部门有必要加强宣传和引导。最后从用户需求的角度,对如何有效提高公众气象服务质量提出了建议。
  

参考文献 | 相关文章 | 多维度评价